-
-
微信:lt-robot
-
-
郵箱:526014649@qq.com

第一批工業機器人誕生于20世紀60年代。他們只能在工廠做些簡單、單調的工作。就像恰佩克小說里描述的那樣,早期的工業機器人就像人類的"苦力",躺在工廠車間里。
到了20世紀90年代,工業機器人已經能夠進行切割、焊接、組裝等較為復雜的工作。他們的使用大大降低了企業的人力成本,因此當時全球的工業機器人使用數量激增至上百萬臺。
進入21世紀,家政機器人、娛樂機器人開始大受歡迎,機器人成為新的消費熱點。機器人的外形、功能日益多樣化,同時在家政、食品、軍事等越來多的領域得到廣泛應用。
1920年捷克作家卡雷爾·恰佩克發明"機器人"概念。圖為恰佩克科幻小說中的機器人形象。
1968年美國斯坦福研究所公布他們研發成功的機器人Shakey,成為世界第一臺智能機器人。它帶有視覺傳感器,能根據人的指令發現并抓取積木,不過控制它的計算機有一個房間那么大。
1969年日本早稻田大學加藤一郎實驗室研發出第一臺以雙腳走路的機器人。后來更催生出本田公司著名機器人ASIMO和索尼公司的QRIO。
1978年美國Unimation公司推出通用工業機器人PUMA,標志著工業機器人技術已經完全成熟。
1984年"機器人之父" 英格伯格推出機器人Helpmate,這種機器人能在醫院里為病人送飯、送藥、送郵件。
1999年日本索尼公司推出犬型機器人愛寶(AIBO),當即銷售一空,從此娛樂機器人成為目前機器人邁進普通家庭的途徑之一
2002年丹麥iRobot公司推出了吸塵器機器人Roomba,它能避開障礙,自動設計行進路線,還能在電量不足時,自動駛向充電座。Roomba是目前世界上銷量最大、最商業化的家用機器人。
2006年微軟公司推出機器人工作室,機器人模塊化、平臺統一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比爾·蓋茨預言,家用機器人很快將席卷全球。
2007年豐田公司推出一系列類人機器人,這些"伴侶機器人"會吹小號、拉小提琴,豐田欲將這些機器人打造成人類的生活伙伴。
2008年世界首例機器人切除腦瘤手術成功。施行手術的是卡爾加里大學醫學院研制的"神經臂"。與外科醫生的雙手相比,"神經臂"的優勢在于,它能夠在更小范圍內更加穩定地移動,確保不會出錯。
從工業機器人到家政機器人、娛樂機器人,我們不難看出機器人技術正朝著以下四個方向大步前進:感官功能越來越豐富、制作成本越來越低廉、設計編程越來越簡化,以及使用起來越來越安全。
趨勢一:感官功能越來越豐富
在慕尼黑展覽會上,德國PAAL公司生產的調酒機器人Roboshaker吸引了眾人的目光。它不僅能調制雞尾酒,還能清理杯子酒瓶。Roboshaker通過內置的攝像機檢測調酒杯的刻度,還能找到啤酒瓶上的拉環和蓋子,為客人開酒。生產商稱Roboshaker是能"看得見"的機器人。
機器人擁有視覺不僅能在工廠車間中執行更多的任務,還能在其他行業大顯身手,比如需要大量人手從事枯燥、重復性工作的飲食行業。"看得見"的機器人可以代替人調酒做蛋糕、切菜伴沙拉,而他們精確的計算功能可以把這些工作做得更好。
此外,機器人的觸感也越來越靈敏。機器人通過觸摸物體,能分析出物體的硬度、密度、形狀等物理特性,然后使用相應的機械臂舉起物品。展會上的一些工業機器人會用不同的"手"處理不同的物品,它們會使用類似人類手指的多關節機械臂輕柔地夾起巧克力放進盒子;舉重物時則用圓盤形的機械臂承受重量。
賦予機器人聽覺、視覺和觸覺的最終目的,是讓他們能更好的探索外部環境,最終為走出實驗室,進入人類社會共同生活、工作做準備。
趨勢二:制造成本越來越低廉
隨著計算機技術日益成熟,其使用成本也越來越低,使用計算機技術制造的高級機器人的成本也隨之下降。由于現代機器人的功能越來越強大,能適應不同生產線需要,工廠企業無需為每條生產線配置單獨的機器人,機器人的組裝、維護成本因此大大地降低。以廣泛應用機器人的汽車制造工業為例,他們使用的機器人非常昂貴,成本可達數百萬美元,而這些機器人的組裝、維護成本高達其制造成本的四倍。越來越便宜的機器人和維護費用無疑是企業的一大福音。
許多機器人生產商更看好娛樂機器人和家政機器人的巨大市場潛力,不斷研發出便宜又新奇的機器人推出市場。我們在不久的將來可以遇見,機器人將作為管家、保姆以及玩樂伴侶進入我們的家庭。
趨勢三:設計編程越來越簡單
要讓消費者把機器人買回家,首先要讓他們易于操作。德國機器人制造商KUKA是第一個引進電腦編程的公司,它用電腦程序賦予機器人各種功能,替代以往只有大公司的工程人員才看得懂的專業編碼。這樣,消費者就能像用電腦一樣使用機器人。一種名為"吊墜"的手動編程裝置還可以同時為多臺機器人編程,大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設計的不斷簡化為未來大規模生產機器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趨勢四:使用起來越來越安全
要使機器人在辦公室和家庭得到廣泛使用,他們必須非常安全。現在許多機器人還像野生動物似的被人類禁錮在安全范圍內-- 一旦笨重的機器人失去控制,人類的安全將受到嚴重威脅。現在的機器人擁有聽覺、視覺和觸覺,這使他們更好地感知外部環境,能夠避免與人類的沖突,他們也變得更安全。相信他們從實驗室的"牢籠"里解放、走進人類生活的日子不會太遙遠。